首页 工作动态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动态
跨越万里的科学对话:2025年津巴布韦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2025-04-26 10:29:52E_17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4月21至25日,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25年津巴布韦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在北京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共邀请15名津巴布韦师生代表来华交流。活动期间,津方师生深入走访北京科学中心、中国古动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天剑人才发展中心、故宫、百度北京亦庄自动驾驶基地等科普与文化场所,圆满完成一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沉浸式的中国科学文化之旅。

以趣味实验诠释科学魅力

北京科学中心作为津巴布韦师生科学文化之旅的首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窗口。在充满趣味的科学秀表演中,师生们见证了“神奇莱顿瓶”的静电魔力,被“光学水晶球”的折射现象深深吸引;在“生命、生活、生存”主题展厅,他们通过互动展项亲身体验科学原理;通过在球幕影院中观赏《极光》科普影片,让师生们仿佛置身浩瀚宇宙;科幻展更是向非洲友人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让津巴布韦师生系统了解了中国科技教育的最新成果,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在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上的独特智慧。

一场穿越亿年的科技之旅

图片

作为中国首个系统展示古生物演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馆内珍贵的化石藏品带领大家从1929年的北平陈列室“穿越”至今。最令人难忘的是“小盗龙化石模型制作”实践环节——师生们用黏土压印恐龙骨骼,通过石膏浇筑模拟化石形成过程,亲身演绎了生物遗骸历经百万年矿化作用的奇妙转化。当3D电影《会飞的恐龙》带他们重返史前天空时,现代科技与远古生命在这一刻完美交融。这场融合科学考察与动手实践的古生物探索,不仅让津巴布韦师生们直观理解了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更架起了中津青少年科学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用航天梦想联结中津友谊

图片

什么是“真空羽流”?火箭是如何升空的?带着这些问题,师生们一起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天剑人才发展中心,亲身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们不仅参观了中国首个真空羽流实验室,了解航天推进技术的前沿研究,还完成了无人机组装、调试、试飞和障碍穿越全过程的STEAM课程。这场融合航天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探索之旅,让师生们亲身感受到中国航天科技的魅力与创新活力。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天剑人才发展中心,吴鹏老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普课,他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将深奥的火箭发射原理娓娓道来,更以直观的动力反冲实验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在动手实践环节,津方师生们专注投入地制作模型火箭和风火轮飞机,试飞时整个教室沸腾了,欢呼声此起彼伏,特别令人动容的是,津巴布韦学生们用略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中文高喊"太棒了!",中方老师们则报以欣慰的微笑,这温馨的一幕不仅展现了科学实践的无穷魅力,更见证了中津师生间的真挚友谊。

图片

观历史瑰宝 感悟千年文明

图片

科学发展与文化基因往往是深入交融的,为了进一步体验中华文化的渊源,津方师生一起走进故宫博物院,系统了解了中国从古老文明到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太和殿的皇家威仪到御花园的精巧布局,每一处景观都成为解读中华文化的活教材。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特别关注故宫建筑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故宫讲解员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了中国古建筑如何通过方位布局、色彩运用等细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赞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用智驾课堂联通国际视野

图片

在科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百度亦庄自动驾驶基地,近距离感受中国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深入了解了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历程,从AI芯片到软件架构,全面认知了自动驾驶的全栈技术体系。

最令人兴奋的是动手实践环节,同学们通过模型演示理解无人驾驶原理后,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2WD亚克力板智能小车,当看到自己组装的小车成功运行时,同学们感到成就感满满。这场融合科技探秘与动手实践的体验,让津巴布韦师生领略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

情系科学,互赠礼物,友谊长存

图片

4月24日晚,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本次科学实践活动迎来了闭幕式。来自津巴布韦的学生和教师代表先后上台发言,他们用真挚的语言分享了此次中国之行的收获与感动——从人工智能的奇妙探索到航天科技的实践体验,从古老文化的智慧启迪到现代科技的震撼创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中津友谊的珍视,并表达了希望再来中国的愿望。

闭幕式的最后环节,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为津方全体师生颁发了结营证书;随后,中津双方进行了特色礼物交换。当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时,这场横跨科技与文化的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更开启了中非"一带一路"科技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来源 | 协会学术交流部